来源: 发布时间:2017-03-02 15:29:21 作者:
明明想使用A搜索引擎,却莫名其妙的跳转到B搜索引擎;明明想打开A网站的链接,点进去却出乎意料地打开了B网站;明明想浏览网页获取知识,弹出的却总是下三路的信息……你以为是自己的手机中病毒了?其实是流量被第三方恶意劫持了。
近日,类似的事情就发生在一些使用百度搜索的手机用户身上。当他们从落地页返回搜索结果页时,页面会自动跳转到假的百度移动搜索,而该页面的域名指向神马搜索。
(网友吐槽神马搜索劫持百度流量)
据网友测试截图显示,神马搜索劫持百度搜索流量经历了如下过程。在用户通过百度搜索关键词,并点击浏览相关网站时,搜索结果页和网站落地页信息还是正常的。流量劫持发生在用户返回搜索结果页的时候,网页会自动跳转到假百度首页,此时再使用页面提供的搜索引擎,就会进入神马搜索。值得警惕的是,在假百度首页有一些黄色视频,会引诱用户下载吸费APP,使用户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。
(网友演示神马搜索是如何一步步劫持百度搜索流量的)
无独有偶,搜狗输入法也曾采用强制跳转的方式劫持百度搜索流量。当用户使用搜狗输入法在百度搜索键入文字时,搜狗输入框下方会出现联想词并提示用户“点击搜索”,当用户被诱导点击后页面会从百度搜索跳转至搜狗搜索。此外,用户获取的不是纯粹的网页内容信息,而可能是带有搜狗为自家业务导流性质的广告内容。
(搜狗输入法以下拉提示词诱导的形式劫持百度搜索流量)
仔细对比就不难发现,神马和搜狗偷流量的做法有很多相似之处:
从偷流量的手法上看,二者都把劫持过程隐藏在常见的用户行为中,令人防不胜防。无论是看过网页后点击返回,还是在打字时使用模糊输入或联想词,对用户来说都是经常发生甚至形成惯性的行为。而神马和搜狗正是利用了这种惯性,使用户在无意之间上钩,从百度搜索被引向了其他搜索引擎。
从偷流量的目的上看,二者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各自搜索引擎的访问量,另一方面是诱使用户消费并从中攫取利益。神马搜索诱导用户下载吸费APP,搜狗搜索在显著位置推荐用户购买电影票,这已经跳出了企业间偷流量、不正当竞争的范畴,上升至危害用户财产安全、损害用户利益的层面。
从给用户造成的影响上看,二者都强制改变了用户意愿,对用户体验造成了影响。用户原本选择的是百度,却被莫名其妙的引到了神马、搜狗,是被动改变了搜索意愿。而且,神马和搜狗提供的不是色情下流文章就是广告推送,与用户通过搜索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初衷不符,影响到用户体验。再退一步说,百度的搜索结果有加V认证和保障体系,可以维护用户安全。反观神马和搜狗有意推送不良信息,是对用户安全的侵害。
近两年来,神马搜索一度销声匿迹,始终依靠UC浏览器导流续命。联想年底UC员工频繁吐槽公司发不出年终奖一事,让人不禁怀疑莫非是UC无力继续输血,神马搜索要依靠偷流量完成KPI?
(UC员工频繁吐槽公司迟迟不发年终奖)
此前,搜狗曾因偷百度流量被法院判定为不正当竞争。而神马搜索也曾指责搜狗偷流量,二者也因此在2015年对簿公堂。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搜狗的启发,如今神马搜索也变换花样偷起了流量,还在被发现后掩耳盗铃般堵上了后台,声称假百度页面无法复现。回头看神马和搜狗的那场官司,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。
综合来看,此次神马和搜狗偷流量的行为,像是在业务走下坡路时在慌乱中下出的臭棋。目前,神马要靠UC浏览器输血才能保住移动搜索第二的位置,而搜狗更是季季伪装上市公司发假财报、造假数字。这种情况下,偷流量就成了二者提升业绩、粉饰太平的捷径。不过,偷流量也许可以完成一时的KPI,但依靠这种手段度日终究无法长久。一旦西洋镜被拆穿,等待他们的将是同行、用户的不齿以及法律的制裁。
新闻中心